对地产人而言,升职加薪是永远绕不过的话题。
 

  有的人工作三五年就能独挑大梁,也有的人工作十多年还在基层“搬砖”。

  到底是什么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呢?

  偶尔成功一两次,可能是运气使然;可若能长期开挂,背后一定有过人之处。

  很多时候,一个人的思维模式,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事方式,也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。

  纵观身边升职快的地产人,无一例外都具备下面这3个特征。

  1

  选对赛道:选择,比努力更重要

  天道酬勤的前提,是建立在正确的选择之上,否则做得越多,沉没成本越高。

  举个简单的例子:一辆顶配跑车在崎岖小路上行驶,另一辆普通汽车在高速道路上行驶。

  哪个车的速度更胜一筹呢?无疑是后者。前者虽然配置卓越,但所在赛道限制了它的发挥。

  车如此,人亦如此。

  对于已经踏入地产行业的人来说,选择对的企业和岗位尤为关键。

  你所在的公司,就是对你能力的背书,这也是很多公司招聘时,点名要标杆房企员工的原因。

  我曾遇到过两位背景相似的候选人,一位追求国企的稳定,去了某中字开头的施工单位。

  另一位想要快速成长,去了一家以狼性文化著称的房企。

  转眼三年过去了,两个人接触的项目和所处环境迥异,差距也越来越大。

  追求稳定的人仍在施工单位熬资历,想转去房企却被HR嫌弃没有甲方思维。

  而一开始就去房企的候选人,在一个个项目中飞速成长,哪怕在市场大环境下行的情况下,收入仍然碾压了大多数同龄人。

  地产人该如何选择合适的赛道呢?

  就公司而言,优先选择排名靠前、在业内口碑不错,且现金流稳定的房企。

  至于三道红线全踩、人员流失率高的房企,最好提前避开,千万别因为这类公司给的职位或薪资高就心动了。

  就岗位而言,多问问自己想要什么、喜欢什么、擅长什么,不要一味去追热门岗位。

  另外,跟对人也很重要,你的领导与你的晋升息息相关。那种有事你扛、有锅你背的领导,只会让你越干越抑郁。

  反之,选择一位值得跟随的领导,则相当于进入了职场快车道。

  当你面对职业选择时,不妨从公司、岗位和领导这几个角度去衡量,或许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赛道。

  2

  懂得借力:单打独斗,不如借力前行

  读书时,考试成绩怎么样,取决于自己;

  工作后,绩效结果好不好,取决于团队。

  地产行业牵涉面广,大多数岗位都需要和人打交道,很多工作要多部门协调合作才能顺利推进。

  有些地产人因为不好意思开口,不管什么事情都想靠自己解决,结果到了截止日期还没完成,需要团队来收拾烂摊子,反而给别人留下“能力不足”的印象。

  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。

  有一次,领导让两位新同事做竞品房企的调研报告。

  小A领到任务后,只顾埋头干活,忙碌了一周,才发现自己统计数据的口径与领导想要的结果大相径庭。

  而小B则聪明多了,他在做之前先找部门同事要了一些过往报告,再按照这些报告的排版方式和内在联系,去预判领导想要的内容。

  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后,他才有针对性地去收集信息,做出来的报告让领导眼前一亮。

  低维的工作方法是单打独斗,高维的工作方法是借力前行。

  我们身边的领导、同事和客户,都是我们的资源。主动向他们求助,就能少走很多弯路,节约很多时间。

  何况,工作中的很多问题有共通性。那些你遇到的问题,别人可能早已解决过了,你完全不必因为难为情而花时间重做一遍。

  地产行业瞬息万变,除了卖力工作,我们更要善于借力,这样才能事半功倍。

  3

  迎难而上:填坑能力,决定职场高度

  地产行业受政策和市场影响大,工作中遇到难题是常态。

  有的地产人遇到困难时,会主动思考“我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”,并为结果负责。

  但也有地产人习惯躺平,只会抱怨“我不会”,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

  就拿去新项目拓荒这件事来说,有人看到的是机遇,觉得这是上升的阶梯。

  也有人看到的是苦和累,能躲则躲,这两种人在职场的发展具有天壤之别。

  曾遇到过一位前辈,他在一家地产公司做运营总监。

  当时,公司在郊区有个新的商业项目,这个项目是有名的“坑”,图纸与现场不符,政府关系复杂,现场管理混乱,前几任运营总监都做了没多久,就主动请辞了。

  当HR询问这位前辈是否有意愿去做时,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。

  去了后,他夜以继日地扑在项目上,梳理了500多个问题项,再逐个击破。

  在他的带领下,团队最终交上了一份漂亮答卷,项目如期开业,他随之被晋升为项目总。

  复盘经验时,他坦言道:“你的填坑能力,决定了你的职场高度。”

  的确,所谓万丈深渊,走下去便是前程万里。如果你一直停留在舒适